设为首页 新闻供稿:zxcnnvip@163.com

天天亮点!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基础研究特区“特”在哪?两年来进展如何?

2023-05-15 11:14:19 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晚报讯(记者 裘颖琼)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核心是基础研究。202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力争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实施两年来,进展如何?基础研究特区究竟“特”在哪?今天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团来到复旦大学,了解上海基础研究特区情况。

“基础研究特区”,旨在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前沿探索。为了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市科委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上海目前已有两批“基础研究特区”,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这6个“基础研究特区”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或国家重大需求,根据自身学科优势遴选项目,探索更适合基础研究特点的管理制度。


(资料图片)

“‘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周期,对试点机构进行持续定额支持,在单个项目的支持力度上则由各试点机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定,从目前情况来看,单个项目经费在100-1000万元不等。”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介绍,目前, 6家“特区”试点机构均围绕选题立项、经费使用、评价体系等管理机制创新,开展了符合各自特点的积极探索。

复旦大学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着重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原创研究,37个项目立足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优势学科,重点聚焦物质材料、信息智能、生命科学、环境气候等研究领域。

上海交通大学以《科学》杂志(《Science》)发布的“125个科学问题”为榜,加大力度促进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20个项目重点聚焦海洋、能源、健康、信息和前沿交叉领域。

中科院上海分院聚焦上海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自身大科学装置优势,布局实施了一批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项目,25个项目重点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环境气候、物质材料等领域。

同济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理论和科学问题,以“智能+”领域前沿基础研究突破为主攻方向,第一批7个项目重点聚焦“智能+生命”“智能+数学”“智能+海洋”“智能+化学”等。

华东师范大学面向40周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结合“精密光谱”“河口海岸”等校内重点方向,布局了第一批5个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以支撑实现“双碳”目标和产业发展为导向,举全校之力支持第一批9项面向“碳中和”的化学、材料、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学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

从0到1,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遴选项目时,试点单位无一不将“颠覆性”作为首要标准,一批原本只是年轻人脑海中天马行空的创意,甚至是异想天开的科幻式构想,由此有了试错的舞台。

作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复旦大学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医学、大气等领域,共遴选自主37项瞄准原创前沿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项目。作为入选者之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聂明研究的是土壤中碳的分解,如果平均温度变化不大,但温度的波动起伏较大,是否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以往这样的课题可以申请到的资金在60万元左右,入选‘特区’项目后,单笔资金就能拿到400万元,五年分两笔给到。”聂明说,不仅项目经费提升至“百万+”,而且基础研究需要投入时间,急不来,而“特区”的支持以5年为一个周期,他可以静下心来做研究。

拿到项目第一笔经费后,聂明“招兵买马”聘了两位博士后,开展了大规模野外实验,采集了大量土壤样本。今年1月,聂明课题组创新性发现“温度波动适应”新机制,为提高生态系统碳循环反馈气候变化的预测能力提供了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上,编辑部将其作为重点论文推荐,配发了社论。

万一项目失败了怎么办?复旦大学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刘春森告诉记者,入选“特区”的项目是允许试错的。只要科研团队尽心尽力,即便最终失败,其后续科研也不会受到影响。而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勇闯“无人区”的科学家和团队真正安下心来大胆闯,不被束缚手脚。

最新资讯

    最近更新